Skip to content

移动测量目标位(第一部分):第一段 = 第二段 (Leg 1 = Leg 2)

(基于 Al Brooks 课程 20A 字幕)

核心概念:第一段 = 第二段 (Leg 1 = Leg 2) 等幅测距

  • 定义:市场在经历一段初始的趋势性运动(称为"第一段"或"Leg 1")后,通常会经历一个暂停(如回调、盘整或旗形),随后展开的第二段趋势性运动("第二段"或"Leg 2")的幅度,往往与第一段的幅度大致相等。
  • 这是交易者(包括算法程序)常用的一个预期目标位。

"第一段 = 第二段"MM的应用场景与观察

  1. 强势突破后
    • 当市场出现强势突破(例如突破关键的先前高/低点、趋势线、或像楔形旗形这样的整理形态),交易者会预期至少会出现一个与初始突破强度(第一段)相当的第二段延续行情。
  2. 趋势中的回调/反弹后
    • 在已经形成的上涨或下跌趋势中,当价格经历回调或反弹后,趋势恢复时,后续的运动也常常会形成与回调/反弹前那段趋势幅度(第一段)相近的第二段。
  3. 嵌套结构 (Nested Patterns)
    • 大的"第一段 = 第二段"内部可能包含着更小级别的"第一段 = 第二段"结构。这意味着一个大的趋势波段可能由数个小的、符合等幅测距原则的子波段构成。
  4. 急速变通道 (Spike and Channel) 中的应用
    • 当出现急促的突破性行情(Spike),随后转入一个相对平缓的通道(Channel)时,这个急促的突破本身可以视为第一段。如果通道未能持续很久就被突破(通常顺着Spike的方向),则可能出现基于Spike幅度的第二段等幅运动。
    • 然而,如果通道持续时间较长,或者通道内的K线表现不佳(例如,上涨通道中阳线实体小、上影线长,或者出现较多阴线),则市场可能演变成震荡区间,原先的MM目标可能不会达到。

交易策略启示

  1. 止盈目标
    • 对于顺势交易者,在第一段行情出现并经历回调/盘整后,若预期趋势将延续,可以将"第一段 = 第二段"计算出的价格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潜在止盈目标。
  2. 反向剥头皮 (Scalping) 机会
    • 当价格运行到预期的"第一段 = 第二段"MM目标位附近时,由于部分顺势交易者会在此处止盈平仓,可能会导致价格在该区域出现短暂的停滞、回调或小幅反转。这为剥头皮交易者提供了反向操作(例如,在上涨MM目标位附近做空,在下跌MM目标位附近做多)的潜在机会。

确定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起点/终点

  • 主观性与灵活性:确定第一段的起点、终点以及第二段的起点,有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交易者或算法程序可能会选择略微不同的参考点:
    • 第一段起点:可能是波段的绝对最低/最高点,也可能是某次突破盘整区后的启动点,或者是某根关键突破K线的开盘价。
    • 第一段终点/第二段起点:通常是第一段趋势结束、回调或盘整开始的地方。
  • 市场反应是关键:与其纠结于"唯一正确"的划线方式,不如关注市场在不同潜在MM目标位附近的实际反应。如果价格在某个据此计算出的MM目标位附近出现明显的停滞、反转或成交量放大,则说明该目标位被市场(众多交易者和算法)所关注。
  • 由近及远:通常先关注由最近、最明显的波段计算出的MM目标。如果市场轻松突破该目标,则可以考虑基于更早或更长波段计算出的更远目标。

注意事项与市场行为解读

  • 目标位的精确性:MM目标位提供的是一个"预期区域",而非绝对精确的点位。价格有时会略微超过目标,有时则可能未完全到达就发生转向。
  • 市场强度信号
    • 如果市场非常强势,可能会毫不费力地突破第一个计算出的MM目标位。这通常意味着趋势强度很高,交易者应预期价格会继续向下一个(可能基于更大级别波段计算的)MM目标位运行。
    • 相反,如果价格在远未到达MM目标位时就显露疲态或反转,则可能表明原趋势的动能不足或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
  • 多重目标汇聚 (Confluence of Targets):如果一个价格区域同时是多种不同方法(例如,"第一段=第二段"、基于前期震荡区间高度的MM、或是基于某次突破K线实体的MM等)计算出的目标位汇聚点,那么这个区域作为支撑或阻力的重要性会显著增加。
  • MM目标的失效:并非所有的"第一段 = 第二段"都会完美实现。市场状况的变化(例如,从趋势转入宽幅震荡区间)可能导致预期的MM目标失效。如果反转信号强劲,交易者应调整预期。

下降趋势同理

  • 以上所有关于上涨趋势中"第一段 = 第二段"MM目标位的原则和观察,同样适用于下降趋势中的等幅测距目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