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测量目标位(第二部分):基于震荡区间与突破高度的MM
(基于 Al Brooks 课程 20B 字幕)
1. 基于震荡区间高度的MM目标位 (Measured Move based on Trading Range Height)
- 核心思想:当价格明确突破一个已形成的震荡区间(Trading Range)时,市场往往会朝着突破方向移动至少相当于该震荡区间本身高度的距离。
- 测量方法:
- 确定震荡区间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计算其垂直高度。
- 从突破点(向上突破则从区间上沿,向下突破则从区间下沿)开始,将此高度投射出去,得到的价位即为MM目标。
- 震荡区间作为"共识区域"与中点参考:
- 震荡区间代表市场买卖双方力量达到暂时平衡,形成了一个"价值共识区"。当突破发生,意味着共识被打破,市场将寻求新的平衡点。
- 有时,震荡区间的中点也被视为整个后续趋势的潜在中点。即从前期趋势起点到区间中点视为第一段,再从区间中点等幅向上/下测量第二段。Al Brooks认为这种基于区间中点的MM相对次要。
- "实体缺口" (Body Gap / Negative Gap) 的意义:
- 即使在突破震荡区间后,价格出现回测,且回测K线的影线与区间边缘的影线发生重叠,但只要这两根K线的实体部分没有重叠,这仍然被视为一种强势信号(Al Brooks称之为"实体缺口"或"负缺口")。
- 出现实体缺口(即便是影线有重叠)的情况下,市场仍有约60%的概率会达到基于震荡区间高度的MM目标,尽管这个概率可能略低于完全没有任何重叠的缺口。
2. 基于突破本身高度的MM目标位 (Measured Move based on Breakout Height)
- 核心思想:一次显著的、强劲的突破(通常由一根或少数几根连续的大实体K线构成,形成所谓的"突破波段"或"抢购/抛售高潮")其本身的高度也可以用来预测接下来的市场移动目标。
- 测量方法与概率:
- 顺势MM (Continuation Measured Move):
- 测量构成突破的单根K线(或连续几根K线形成的突破波段)的高度(例如,从突破K线的开盘价到收盘价,或从波段的最低点到最高点,具体算法可能因程序而异)。
- 从该突破波段的终点(上涨中的最高点,下跌中的最低点)开始,向相同方向翻一倍该高度,得到顺势MM目标。
- Al Brooks 提及,在强势突破后,市场有大约 60% 的概率会达到这个顺势的MM目标。
- 反向MM (Opposite Measured Move / Failed Breakout MM):
- 有时,一个看似强劲的突破会失败,并引发市场向相反方向运动,其幅度也可能约等于原突破波段的高度。
- 即,从原突破波段的起点开始,向相反方向投射突破波段的高度。
- 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约为 40%。
- 关注信号:当突破后未能延续,反而出现强劲的反向K线,尤其是当价格跌破(上涨突破中)或涨破(下跌突破中)该突破波段的起点时,应警惕反向MM的可能性。
- 顺势MM (Continuation Measured Move):
交易策略与应用
- 顺势交易的止盈:在观察到强势突破(无论是突破震荡区间还是形成强劲的突破K线/波段)后,可以将计算出的顺势MM目标位作为潜在的止盈区域。
- 反转交易的参考:当识别到突破失败的迹象,并且价格开始向反向MM目标移动时,可以此作为反转交易的入场或目标参考。
- 评估突破强度:突破K线的实体大小、收盘位置(是否接近极端)、以及是否有紧密的、同向的跟随K线,都是判断突破强度和MM目标实现可能性的重要因素。
- 决策点:当价格到达任一类型的MM目标位时,通常是多头考虑止盈、空头考虑(至少进行剥头皮式)做空(反之亦然)的决策点。
通用考量
- 市场周期的转换:理解当前市场是处于趋势中还是震荡中,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MM测量方法。例如,震荡区间突破后的MM与趋势延续中的"第一段=第二段"MM应用情景不同。
- 目标汇聚增强效力:如果通过不同方法(如基于区间高度、基于突破K线高度、第一段=第二段等)计算出的多个MM目标位恰好汇聚在相近的价格区域,那么这个区域作为关键支撑或阻力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 灵活性与市场确认:MM目标提供的是一种概率上的预期,而非绝对的保证。交易者需要结合实时的价格行为来确认目标是否被市场"尊重"。